你的財富,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朋友的平均?


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,是在哈福‧艾克的暢銷書《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》。

那時我還是大學生,心想——這說法也太不準了吧?

我那時在做單車網拍,收入是同學的好幾倍。

如果照那句話的邏輯,我的財富應該要跟他們一樣才對?



🧍‍♂️ 去認識有錢人的「人脈」有用嗎?

我本身就不是很愛交朋友。

出社會後雖然也進過一些社團,但大多點頭之交;

比較熟的朋友同學,也只是偶爾吃飯、打遊戲,不太會聊到「賺錢」這件事。

後來陸續接觸到一些財商課、房地產課,

老師們也常提到這個觀念:「要多跟有錢人做朋友」。

但我總覺得這句話對我好像沒那麼適用——

需要賺錢的知識,我會去上課、會加入社團、會買資訊,

可「跟有錢人做朋友」這件事,不是聚餐幾次、寒暄幾句就能建立的。

我反而覺得,講師只是想讓社團更有黏著度,

讓大家覺得:「待在這個圈子會變厲害」。

這樣群體氣氛會更熱絡,也更有歸屬感。


💰 一場對話,讓我重新理解「財商」「人脈」

直到最近幾年,我才真正懂這句話。
快邁入不惑之年,我跟一位知名投資客裡學習,
有天有人問他:

「老師,現在大家都說買房,房貸很難辦,你身邊的人也是這樣嗎?」

他笑著回答:

「問我不準,我身邊的都是投資客都是有錢人,買房都用現金。」

那一刻,我突然領悟了。
「你的財富,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朋友的平均」——
它不是叫你去巴結誰、刻意去認識誰,
而是提醒你:思維會被環境潛移默化地改寫。


🌱 環境,正在默默決定你的財富走向

有些人身邊的朋友每天都在抱怨薪水低、房價太高;
久而久之,他也會覺得「這是正常的」。

但如果你身邊的人,每天在聊房地產、資產配置,
你就會開始相信:「要五間房子才有安全感。」

這就是所謂的「財商環境」。
你周圍人的價值觀,會慢慢成為你的現實設定。
世界觀不同,做出的決策也會不同。

當你覺得「大家都很窮」時,選擇自然會趨於保守;
但當你覺得「大家都很有錢」時,
你會更積極地尋找方法、主動出擊。


🚀 真正的重點:讓自己待在「讓你變強的環境裡」

這句話的核心,不是「交對朋友」,
而是「選擇對的環境」。
你周圍人的思維,
會在你不知不覺中,形塑你的習慣、信念與行動方式。

這就是財商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當你換了一群人,
你就會慢慢換掉原本那套「覺得理所當然」的思考模式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