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「時事梗」做出廣告素材?以王世堅〈沒出息〉爆紅事件為例


在行銷圈,「時事梗」幾乎是素材製作的萬用靈感來源。
每當有新聞事件、爆紅影片或熱門金句出現,品牌與行銷人都會思考──
能不能借勢行銷(trendjacking)?

這次應業主要求,以近期爆紅的王世堅〈沒出息〉為例,我們可以拆解看看,這類時事梗如何被巧妙運用在廣告上,而不是流於「跟風沒靈魂」。


🎤 先看原始素材:王世堅《沒出息》

歌詞節錄:

本來應該從從容容遊刃有餘
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
睜眼說瞎話
你在哽咽什麼啦
你在哭什麼哭啊
沒出息

這段歌詞描述了一種「由好轉壞」的落差感,非常戲劇化、情緒張力強。


✅ 四種廣告運用方向

1️⃣ 直接模仿:聲音、手勢、場景

王世堅在質詢台上的表情與肢體動作相當生動,
模仿他的語氣或神韻,是最直覺的「借勢」方式。
但要注意——模仿不能只是模仿
如果與產品或服務本身沒有連結,只有社群擴散沒有轉化流量或訂單。



2️⃣ 對應情境:從順利到混亂的轉折

歌詞呈現的,是一種從「順風順水 → 手忙腳亂」的變化。
這類情境特別適合應用在「問題解決型」產業。

例如:

  • 律師、徵信業:客戶通常都是事情出問題才上門。

  • 顧問、系統整合業者:協助企業從混亂走向有序。

📌 廣告參考




3️⃣ 截取部分元素:打造Before-After結構

大多數產品的價值,其實就在於「讓生活變好」。
因此,可以只截取正面片段「從從容容遊刃有餘」,
結合產品帶來的改變,形成 Before / After 的對比敘事

📌 廣告參考

Before:每天焦慮追進度
After:從從容容遊刃有餘
這種方式既能「搭上熱梗」,又不會讓品牌主題被稀釋。






4️⃣ 諧音梗創意

除了直接引用,也能用「諧音」創造雙關效果。
這種方法既能呼應原始話題,又能展現品牌幽默。

📌 例子:




⚠️ 行銷人最常犯的錯誤:喧賓奪主

很多人看到時事梗就急著「上車」,
結果整支廣告只剩下「梗」,看完觀眾根本不知道你在賣什麼。

👉 重點提醒:

  • 時事梗是「引子」,不是主角。

  • 廣告仍須帶出 產品獨特賣點(USP)消費利益點(Benefit)

  • 把注意力從「笑點」引回到「痛點 + 解法」。


💬 結語:跟風可以,但要有策略

在流量短暫的時代,能夠靈活運用時事梗確實是品牌的優勢,
但真正有效的行銷,不是誰貼得快,而是誰「貼得有意義」。

跟風不難,有轉單力的跟風才是行銷人的功力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